打造兒童快樂天堂的古厝
本家成立於民國47年,當時由台灣省政府及南投縣政府策劃,南投縣議會發動地方熱心公益人士募款興建,名為「南投縣私立博愛救濟院」,創立初期限於人力及設施設備不足,常有院民及其年幼子女或孫子女因而必須將之分開安置於不同機構,屢有違背家庭倫常之議,即使特例安置,對其子女人格發展亦有不良影響。其次,社會福利思潮之進步推演和主管機關的鼓勵,董事會爰決定在距離兩公尺自有土地興建育幼機構,終於民國56年成立「育幼所」,收容失依(怙)兒童,並予以安置教養。
然當時設立「育幼所」之初係為應南投縣政府要求成立之「內部組織」,並未獨立運作。但由於社會變遷及家庭結構的改變,近年來隔代、單親、外籍配偶及近貧等弱勢家庭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處於這種資源相對弱勢的家庭中,使得兒童虐待、未婚生子、家庭暴力、棄養及性侵事件,在過去10年以來有顯著的增加,而本家業務量亦逐年擴展。組織型態隨時空變遷,實有必要進行組織改革。
有鑑於此,本家「育幼所」需為成為一具獨立之完整組織架構,冀以提供更專業之服務。故104年11月27日本家董事、監察人聯席會議通過,「育幼所」更名為「附設仁愛兒少家園」後,經報奉主管機關於105年8月1日核准立案,正式獨立運作。
古早的大厝埕
兒少家園是安置孩子「替代的家」,但這會是什麼樣的家?在少子化以及核心家庭成為目前社會的主要趨勢的潮流下,兒少家園要提供何種型式的「家」給孩子們是我們思考許多的問題。
我們相信,我們大家庭的建立能夠依以前農村時代大厝埕的模式,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堂、哥、姐能夠帶著表、堂、弟、妹遊戲、玩耍、作功課,兄友弟恭的倫理於中建立;人際關係的培養以及社會互動學習與焉成長。
我們相信,這是在安置機構成長的孩子有別於其他孩子的生活經驗;我們希望,這樣的生活經驗對孩子是快樂的經驗、是豐富的生活經驗。
照顧單元─孩子的「家」
隨著全球化潮流、社會及家庭結構快速變遷,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地產生如家庭暴力、父母無力撫養孩童、性侵害等事件,使得有些兒童及青少年失去原本應該擁有溫馨的家庭生活,南投仁愛之家附設仁愛兒少家園長期致力於提供園童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與生活照顧,期待失依的兒童及青少年們能夠在快樂與學習中成長茁壯。
目標協助安置兒少家園之園童在步入成人生活旅程之際,得以重新檢視個體成長經驗,體察其所處的生活場域以及未來生活中將面對的改變及挑戰,進而藉由計畫之執行以提供園童更為安心的面對未來獨立生活之處境,協助其接續未來的成人生涯。並協助園童面對自我處境、肯定自我存在價值,增進其個人自信心,且使其獲得日常生活技能,做好自立生活之準備。
採行以「家」為單位之照顧模式。每家人數為10~12人,且採混齡照顧,由二名照顧人員輪班提供服務。照顧人員成為10餘名孩子的主要「親人」,這個「親人」可能是「奶奶」、可能是「阿姨」、也可能是「大姊姐」,不過卻是孩子在園生活期間,最親的人。
讀書學習是每名孩子在園內期間主要的功課,因此每名孩子均配置有自己的書桌。另外,四歲以下的孩子生活各項事務均賴照顧服務,因此,為了四歲以下的孩子設有嬰幼室。